根據市調機構TechInsights的數據顯示,2023年三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5%;市場研究機構Counterpoint Research的報告則顯示,第三季度中國智能手機銷量同比下降3%;國際數據公司(IDC)的調查顯示,三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同比下降6.3%。
雖然各家調查機構的調查數據不一,但都呈現出智能手機市場需求增長放緩。
近日,日本瑞穗銀行發布的報告預測,智能手機將在2050年消失。這個大膽的預測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熱議。誠然,這個預測并非空穴來風,它基于對當前科技發展趨勢和人類行為模式的深度分析。
根據該報告,智能手機現如今在世界范圍內的普及率是65%,而這個數字2030年將下降至60%,2050年則將歸為零。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,尤其是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技術的日益成熟,未來更加先進的通信工具已經初現端倪。
未來的通信工具將會是立體化用戶界面,讓人們之間的交流更加直接自然。身體狀態和行為活動數據的數字化將會成為未來的趨勢,通信工具將更好地融入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場景,同時為個體提供更全面、深入和智能的計量服務。
報告認為,智能隱形眼鏡將取代智能手機,成為未來的主流信息終端,使用新一代的終端設備,他們將通過元宇宙等方式進行更多的溝通和互動。未來通信網絡將會愈來愈智能化、立體化和場景化,自智網絡和個人智能助手將會成為未來通信領域的重要方向。
實際上,比爾蓋茨也曾大膽預言說智能手機會被新技術所淘汰。他預測,“電子紋身”將會替代智能手機成為未來的主流。
“電子紋身”是一種全新的智能穿戴設備??茖W家們使用一種輕薄或可伸縮的材質貼在皮膚表面,實現與皮膚的緊密結合,并采用生物識別技術,利用微小的集成電路構建傳感器,通過這些微小傳感器傳遞人體信號。
無獨有偶,馬云提出了一項大膽的預言:手機將被一種東西取而代之,被一種名為“如影計劃”的新技術所替代。智能手機將會被“如影計劃”代替,人們將可以僅用手指完成支付、通訊和娛樂等功能。這種“如影計劃”概念的實現離不開空氣投影成像技術、互聯網技術和生物識別技術等先進科技的支持。其中,空氣投影成像技術是關鍵的一環。
試想一下,在未來的一天,當你在商店購物時,只要輕輕一揮手,一個虛擬的支付碼就會出現在你的手上,店員掃描后即可完成支付。滿滿的科技感有沒有!
當然,安全性是“如影計劃”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素之一。這一系統會對用戶的支付信息與生物特征,如指紋、視網膜等進行匹配,必須當全部信息符合時,相關操作才會呈現在用戶面前。
筆者認為,未來智能手機如若消失得無影無蹤,勢必會有另一通信新技術取而代之。隨著可穿戴智能設備、元宇宙等相關技術的飛快發展,智能眼鏡、智能隱形眼鏡等新一代信息終端,將代替智能手機逐漸融入生活,為人們提供更加便利和智能化的通信體驗。
那么,你覺得哪個終端將會取代智能手機,成為下一個時代的主角呢?
我要評論